王冕七八岁时,爸爸让他去田间放牛,结果王冕跑到学堂偷偷蹭课听。回到家时才发现牛还在田里。爸爸生气揍了他一顿,结果他第二天依然如此,听课听到如痴如醉。
他妈一看没办法,就说服了他爸,“儿痴如此,何不听其所为?”于是父母就“放任”王冕去读书了。
这个故事出自《王冕好学》,是前几天我和儿子共读的小古文里的一篇。
我儿子读了,直接感到不可思议,然后问了我俩问题:
1、妈妈,王冕是不是傻啊,难道不应该偷着去玩吗?
2、妈妈,你看人家妈,所以下回我想玩的话,你也“何不听其所为”吧。
不知道大家有何感想?谁家娃是王冕同款?我儿子同款的又有多少?
故事里的王冕,应该是兴趣驱动学习的典范人物了吧。
那么,到底怎样激发学习兴趣?学习兴趣,能激发到什么程度?学习兴趣,能支撑一个人在学习生涯中走多远?
靠“好玩”的形式激发起的兴趣,既肤浅,又不牢靠
很多家长一提学习兴趣,就想到了“花式学习”、“玩中学”、“寓教于乐”。
比如这样的:
这样的:
而教育机构也摸准了脉门,铆足劲儿开发各种高级的教具、酷炫的互动形式,美其名曰“培养孩子的兴趣”。
殊不知,这种靠“好玩”的形式激发起的兴趣,如撒在水泥地上的种子,既肤浅又不牢靠。甚至说,这种包裹着“好玩”外衣的兴趣,都不能算是真正的兴趣。
在学前教育阶段,我们相当喜欢用这种“玩中学”的形式花式学习,我自己也一直是花式学前家庭启蒙的践行者。但我深刻地知道,这种方式仅仅适用于启蒙阶段。
兴趣是一条小船,能够轻轻松松地地载着孩子,把孩子带到港口。比如我们听的爆笑唐诗、历史故事,我们看的英语动画,我们做的科学小实验,都是这样的一艘艘小船。这个旅途轻松愉快,充满了笑语欢颜。
但抵达港口后,接下来在大海上的乘风破浪,小船可是不行的。这个时候就要换上一艘轮船,并且需要打起精神来随时准备迎接挑战了。
真正的兴趣,是纯粹的求知欲
我们作为家长,要更深刻地理解兴趣本身。
如果仅仅把培养兴趣理解成用花里胡哨的教具,高大上的课程,看轻松搞笑的互动视频,玩丰富多彩的教学游戏,就活该被割韭菜当大冤种,最终得到一场空了。
真正的兴趣,是求知欲,是对真理的渴求。真正的兴趣是纯粹的,没有任何功利心的,是好奇心驱动的。
真正能激发兴趣的,应该是弄明白一个知识点之后的满足;是解出来一道难题之后的雀跃;是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畅快淋漓。
学习,从来就是一件很苦的事情
但凡做学问,行驶到深水区,靠的就不能是兴趣,而是恒心、习惯和毅力。
读《明朝那点事儿》可以轻松地进行,但读《明史》原著,你得硬着头皮钻研、查资料、不断考证。
从“凿壁偷光”到“囊萤映雪”,从“悬梁刺骨”到“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千年以来的学子的刻苦经历和经验,现在统统不适用了,随便整点酷炫形式、花样高科技,就能无痛学会?我是不信。
“快乐教育”根本就是个伪命题,但凡追求“无痛学习”的,就是把路走偏了。兴趣驱动的学习,并不是不苦,只是因为兴趣太浓烈,一切的苦难都愿意克服,所以就感觉不到苦了,不在乎苦了。
兴趣驱动的学习,是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境界
兴趣驱动学习,是一种极高的境界。能够因为兴趣而废寝忘食地去学习的人,别说百里挑一,就是万里也难挑一。
即便能挑出来一个,也八成是“数学奇才”、“物理怪才”之类。一个学生能够在4门、9门功课面前,都能一视同仁地保持求知狂魔的状态?你信吗?
所以,兴趣要保护,要引导,但不需要过分追求,因为求也不见得能求得着。
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阶段最大的区别
启蒙可以无痛,可以有趣,可以“边玩边学”,但到了正式上学,就必须严肃地撕下娱乐的糖衣。这是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的最大区别。
步入小学,必须做观念上的调整。
步入小学,家长最应该做的事
步入小学,家长最应该做的,首先是帮助孩子转变学习态度,让孩子能够严肃地看待学习这件事,从幼小阶段的“边玩边学,转变成学习是学生的本分。
只是这个转变的过程和节奏,家长可以量着孩子的承受能力,慢慢进行。
然后,家长要帮孩子建立目标、培养习惯、调整心态、踏实实地往前走。即便要保护好孩子的学习兴趣,也绝对不允许因为“不喜欢”、“没兴趣”就撂挑子不要学的情况出现。
家长还要引导孩子体会求知本身的乐趣,品尝“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甜美。
贫穷从来都不值得被颂赞,但刻苦努力,值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