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全一册教案(完整版)教学设计
含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
变化和化学变化。
2.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整理: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
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00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概念。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及区分;变化与性质的区分。
我们知道在千姿百态的物质世界里,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地发生
着变化。例如,我们日常见到的水变成水蒸气和冰、食物的腐败、燃料的燃烧等等。认识物
质性质及其变化的特点,掌握其变化规律是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所必需的。化学就是研
究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科学,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WW
I.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现在我们做几个实验,请同学们注意观察。
[实验1-1]把盛有少量水的试管斜夹在铁架台上(如图ITT)。在试管底部小心加热到
水沸腾。把一块洁净的玻璃片移近试管口,观察并记录玻璃片上发生的现象:
变化前的物质液态水
变化时发生的现象试管口有水雾产生,玻璃片上冷凝成水珠
变化后的物质液态水
结论变化后无新物质生成
[实验1-2]取少量胆矶(或蓝矶)放在研钵内(如图1T-2),用研杵把胆研研碎,观察并记
录胆矶发生的变化:
变化前的物质蓝色块状的胆帆
变化时发生的现象胆矶由块状变为粉末
变化后的物质蓝色粉末状的胆研
结论变化后无新物质生成
教师总结:以上两个实验在变化过程中物质只是形状或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其他物质
生成。像这种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一)物理变化
1.概念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例如:汽油挥发、铁水铸成锅、蜡烛受热熔化等。
2.物理变化的特征
没有其他物质生成,仅是形状、状态(气体、液体、固体)的变化。
[实验1-3]将少量胆研和研碎的胆矶分别放入2支试管,向其中加入少量水,振荡直到
变成澄清的溶液,再向其中分别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观察并记录试管中发生的现象:
变化前的物质蓝色的胆矶溶液
变化时发生的现象产生蓝色沉淀
变化后的物质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
结论变化后有新物质生成
[实验1-4]把少量石灰石(或大理石)放在干燥的试管里,向其中加入少量稀盐酸,用配
有玻璃弯管的橡皮塞塞住试管口,使弯管的另一端伸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里,注意观察
并记录石灰石(或大理石)的变化和澄清石灰水发生的变化:
变化前的物质石灰石等
①石灰石表面有气泡产生,石灰石逐渐变小;
变化时发生的现象
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变化后
变化后的物质二氧化碳
结论变化后有新物质生成
教师总结:这儿个变化中有新的物质生成,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二)化学变化(化学反应)
1.概念
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也叫化学反应。
例如:木柴燃烧、铁生锈等。
2.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D有其他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2)常伴随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三)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和联系
(1)区别: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
(2)联系:化学变化中一定包含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一定不包含化学变化。
化学是研窕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我们把物质在变化中表现出
来的性质分别叫做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下而我们学习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一)化学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例如:铁能在潮湿的空气中生成铁锈;铜能在潮湿的空气中生成铜绿;煤和木材中的碳
可以在空气中燃烧等。
提问:
(1)同学们回忆一下,点燃蜡烛时有哪些现象?
(点燃时,首先看到蜡烛变软,然后变成液态,再燃烧。)
(2)蜡烛在熔化时生成新物质吗我们把液态的蜡烛冷却后会怎样呢?
(液态蜡烛遇冷又会变为固态,没有新物质生成。)
(二)物理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例如:颜色、气味、状态、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导电性、挥发性等。
下而我们重点介绍几个重要的物理性质。
1.熔点
当固体物质受热时,达到一定温度就会变为液态,这种过程叫熔化,物质的熔化温度叫做
熔点。一般来说,固体变成液体和液体变成固体的温度是相同的。
2.沸点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沸点。物质的沸点随着大气压强的增大而升高。
3.密度
我们把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密度。
教师总结:我们学习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以及“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在使用中
我们如何区别呢?
在叙述物质的“性质”时,往往有下列字词:“能”、“易”、“难”、“会”、“可以”等。
例如:(1)汽油燃烧一一化学变化
汽油能燃烧一化学性质
(2)汽油挥发一物理变化
汽油易挥发一一物理性质
[实验15]分别取一集气瓶氧气和二氧化碳气体,仔细观察它们的颜色和状态,闻一
闻气味。取一根小木条在空气中点燃,先后慢慢地分别放入盛有氧气和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
观察木条燃烧情况的变化。
氧气二氧化碳
颜色无色无色
状态气体气体
气味无味无味
木条燃烧情况木条燃烧得更旺木条火焰熄灭
提问:
根据以上实验现象,你能归出氧气和二氧化碳具有哪些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氧气: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化学性质:能使木条燃烧得更旺。
二氧化碳: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化学性质:能使火焰熄灭。)
(三)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决定、
性质为映用途
决定、
例如:水和二氧化碳(不能燃烧),反映可用来灭火
决定、
乙醇(俗称酒精)(可以燃烧)’反映可作燃料
决定、
石墨(软、灰黑色)’反映可制铅笔芯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我们不仅要掌握
这些概念,更重要的是要分清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这就需要我们抓住两者的
本质区别,多做一些练习。
颜色、气味、状态、
物理/不经过化学变化1熔点,沸点、硬度、
性质[就能表现出来J密度、挥发性、延
展性等
性
物
质
质
可燃性、支持燃烧、
的
化学/经过化学变化]
氧化性、还原性、稳
变
性质1才能表现出来J
定性、酸性、碱件等
化
和
性状态、形状等的改变
质
WOO
本节课从学生易于感知的现象加以研究,教学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从
实验现象中总结发现不易感知的微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和相互作用力。本节课实验非常重
要,是学生理解本节知识的关键。2
I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知识与技能
L认识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
2.能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实验学习和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
3.初步学习书写探究活动(或实验)报告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L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的方法。
2.能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3.体会化学学习的特点是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等。
00
激发学生对探究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能力:认识通过
科学实验可以获得有价值的探窕结果。
训练学生主动观察实验现象;学会表述实验现象;收集呼出气体的操作。
【情景导入】投影:四大发明图片。
讨论交流:其中哪些发明与化学有关,了解化学史。
引入新课: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通过实验以及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
分析等,可以发现并验证化学原理、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并获得化学知识。首先,让我们对
蜡烛及其燃烧进行探究。
1.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实验探究]对一支蜡烛在点燃前、燃着时和熄灭后的三个阶段进行观察。
学生观察蜡烛的结构、颜色、状态、形状和硬度等,并嗅其气味,用小刀切一小块石蜡
放入水里看是否沉入水底。
各小组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及得出的结论。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已学物理知识进行开放性探究:
探究步骤对现象的观察和描述
白色、固体、柱状、硬度小、无味,不溶于水,浮在
点燃前
水面
发黄光,放热,冒黑烟,熔化成液态后又凝固;火
3分:层,外室最亮,珀心最暗;・根火柴在火焰
不同部位燃烧的情况:两头先变黑.中间后变黑C
燃着时分别取一个干燥烧杯和一个内壁蘸有澄清石灰
水的烧杯,先后罩在火焰上方,观察到干燥烧杯
内壁有水雾产生,另一个烧杯内壁的澄清石灰水
变浑浊
熄灭后观察到的现象是有一股白烟产生,用火柴
熄灭后
去点燃刚熄灭后的内烟,发现蜡烛重新燃烧
(1)蜡烛硬度小,熔点低,难溶于水,密度比水小
实验
(2)火焰外焰部分温度最高
结论
(3)蜡烛燃烧时,生成物为水和二氧化碳
2.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讨论交流]请提出你们的猜想,并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学生讨论,提出猜想:人呼出的气体中①全部是二氧化碳;②二氧化碳比空气中的多;
③水蒸气比空气中的多;④氧气比空气中的少:⑤没有氧气了。
小组讨论探窕方案,全体交流:简要叙述实验步骤,相互讨论方案的优缺点,统一方法。
[分组实验]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1.取两个空集气瓶(其中
(1)空气瓶中木
为空气),用玻璃片将瓶口说明空气中
条燃烧火焰
盖好。另利用排水法收集的氧气比呼
不变
两瓶等体积的呼出的气出的气体中
(2)呼出的气体
体将燃着的小木条分别的氧气含
瓶中木条很快
插入一瓶空气与一瓶呼出量多
熄灭
的气体中
(1)空气瓶中无说明呼出的
2.向一瓶空气和一瓶呼出明显现象气体中含有
的气体中分别滴入相同滴(2)呼出的气体的二氧化碳
数的澄清石灰水,振荡瓶中很快变比空气中
浑浊的多
(1)空气中的玻
3.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或
璃片或镜片上说明呼出的
镜片,对着其中一块哈
没有变化气体中含有
气,观察水蒸气的情况并
(2)哈气的玻璃较多的水
与另一块放在空气中的玻
片或镜片上有二’1
璃片作对比
一层水雾
本节课从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入手,通过实验等手段对这些问题进行探
究,并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在实验的过程中我们学习了实验探窕
的一般步骤和内容。
提出问题
(变化前)点燃前
作出猜想
设计实验
(变化中)燃着时
进行实验
得出结论
(变化后)熄火后
反思评价
本节课是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课。着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
积极参与其中思考和探究,教师重点在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操作,学会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
引导分析实验结论。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看似简单,其实有着比较深刻的内涵。要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参
与此项探究活动,敢于增加或更改某些实验观察的内容,谁观察到的现象越多,描述越详细、
越准确就越好;要鼓励学生敢于将自己的实验结果与别人进行交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
并改进自己的短处。21教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3走进化学实验室
课时1化学药品的取用.
一、知识与技能
L了解化学实验室安全规则。
2.了解化学实验的目的和意义,了解实验的注意事项。
3.了解常用仪器的名称、使用范围。
4.学会固体药品和液体药品的取用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参观化学实验室,了解实验室规则和仪器名称。
2.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并学会一些实验基本操作技能。
00
固体、液体药品的取用;量筒和滴管的使用。
量筒读数的误差分析。
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科学探窕。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学习化学必然要走
进化学实验室,那里有很多仪器和药品,期望你利用它们来探究化学的奥秘。当你走进化学
实验室时,首先要仔细阅读实验室规则,它是你安全实验并获得成功的保证。
L实验室规则
[讲解]当你走进化学实验室时,首先要仔细阅读实验室规则。请大家不要轻视这些规
则,因为它们是你安全地进行实验并使实验获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教师向学生展示实验室规则。
[交流]讨论遵守实验室规则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让学生形成宏观印象,加强纪律、安
全措施的教育。
2.常见化学仪器介绍
[讲解]化学实验室配备有化学实验仪器和化学试剂(药品)。
[观察]引导学生观看课本P17相关图片。大家看实验台上放着的就是化学实验室常用
的化学实验仪器,另外还有几种化学试剂。(分别是碳酸钠固体、锌粒、稀盐酸、硫酸铜溶
液和氢氧化钠溶液)
[提问]你能叫出这些仪器的名称吗?试一试!
[阅读]看课本中的附录1初中化学实验常用仪器简介。
[讲解]老师结合实验台上常见仪器讲解其名称、用途和注意事项。
[过渡]实验室的各种仪器在使用时都有一定的规则,而实验室的药品在取用时也有一
定的讲究。
3.实验室药品取用规则
[讲解]实验室里所用的药品,很多是易燃、易爆、有腐蚀性或有毒性的。为了提醒同
学们注意,常用特别图标进行明示(看课本中的常用危险化学品标志)。为了保证安全,实
验前教师要给学生讲解实验室药品取用规则。
[讲解]实验室药品取用规则
(1)取用药品要做到“三不原则”:①不能用手接触药品;②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
闻药品(特别是气体)的气味;③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采用招气入鼻法)。
(2)注意节约药品,如果没有说明用量,液体取用1~2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3)用剩药品要做到“三不一要”:实验剩余的药品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能随意丢弃,
更不能拿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的容器内。
4.药品的取用
[介绍]化学实验室的药品主要有固体和液体两类,气体一般是现用现制。
[观察]实睑台上放固体碳酸钠和固体锌的试剂瓶与放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的液体试剂
瓶的瓶口有何区别?
[生]放固体试剂的瓶口大,放液体试剂的瓶口小。
[讲解]瓶口较大的试剂瓶叫广口瓶,瓶口较小的试剂瓶叫细口瓶。
[问]你觉得为什么会有这种区别?
[生]瓶口大可方便取出固体,瓶口小可方便倾倒液体。
(1)固体药品的取用
[讲解]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广口瓶里,取用固体药品一般用药匙。有些块状的药品(如
石灰石等)可用镒子夹取。用过的药匙或镒子要立刻用干净的纸擦拭干净,以备下次使用。
[展示]大理石、碳酸钠。
[阅读]①要将大理石放入试管内而不打破试管底,应如何操作?应用什么仪器取用?
②如何将碳酸钠粉末放入试管内而不沾在试管壁上?
[交流]结合教材内容得出正确的操作方法。
[演示]教材P19实验1-3。
[小结]①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的取用(一横二放三慢竖)
步骤:先把容器横放,用银子夹取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在容器口,再把容器慢慢地竖
立起来,使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缓缓地沿容器壁滑到容器底部,以免打破容器。
②粉末状药品的取用(一斜二送三直立)
步骤:先把试管斜放,用药匙(或纸槽)把药品小心送至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起
来,让药品全部落入底部,以免药品沾在管口或试管壁上。
注意:使用后的药匙或镶子应立即用干净的纸擦干净。
[练习]指导学生实际操作课本P19实验1-3。
(2)液体药品的取用
[分析]液体药品通常盛放在细口瓶里。课本P19中有液体药品取用的操作示意图。
[演示]液体的倾倒
[讨论]观察课本P19液体的倾倒示意图,讨论下列问题。
①细口瓶的塞子为什么要倒放在桌面上?
②倾倒液体时,瓶口为什么要紧挨着试管口?应该快速倒还是缓慢地倒?
③拿细口瓶倒液时,为什么细口瓶贴标签的一面要朝向手心处?
④倒完液体后,为什么要立即盖紧瓶塞,并把瓶子放回原处?(学生分组讨论,并交流
讨论结果)
[注:教师在学生讨论此问题时,可展示一墨水瓶盒子(最好是碳素墨水)上的“用毕请
将瓶盖拧紧”的字样给学生观看,并指出这样做是为了防止墨水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
[小结]倾倒液体的方法:从细口瓶中倾倒液体时,应将瓶盖取下倒放在未面上,将标
签朝向手心拿起试剂瓶,使瓶口紧靠容器口缓缓倒入,倾倒完毕后,要把瓶口在容器口上贴
靠一下(以防止瓶口残留液流下腐蚀标签)。最后盖好瓶盖,放回原处。
[过渡]当我们需要取一定量的液体药品时,常需用量筒量出体积(展示量筒),那么,
我们应怎样读出量筒中液体的体枳呢?
(3)量筒的使用
[讲解]量简的使用方法:用量筒量液时,量筒必须放平,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凹液而
的最低处保持水平,然后再读出液体的体积。
[学生练习]观看课本中量取液体的图,按刚才所讲倾倒液体的方法,向量筒内倒入一
定量的水,并用正确的方法读出其体积并记录下来。
[讨论]量取液体时,如果视线没有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而是采用
仰视或俯视的方法,将会对读数产生什么影响?
[学生探究]用仰视或俯视的方法读量筒中刚才量过的水的体积,并与刚才的记录数据
进行比较。
[得出结论]仰视使读数偏小,俯视使读数偏大。
[设问过渡]假如让我们用IOmL的量筒量取5mL某种液体,你能倾倒得正好合适吗?
[学生]不能。
[师]展示胶头滴管,它可以帮我们量取成功。
(4)胶头滴管的使用
[讲解]胶头滴管是用来取用少量液体的仪器,使用时应先挤出胶头内的空气,然后再
吸取液体。
[阅读]引导学生看书及看图片•(滴管的使用)
[学生进行教材P20实验1-4]①在试管中加入适量澄清石灰水,滴加1~2滴酚酸溶液,
观察有什么现象。②用10mL量筒取2mL稀盐酸,加入盛有碳酸钠粉末的试管中,观察现
象。
[学生描述现象]①透明溶液变红色。②有无色、无味气体生成,碳酸钠粉末消失。
[师]大家回答得很好!至于它们具体发生什么变化,我们将在后续课中学至人
本课主要学习固体和液体药品的取用方法及其注意事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注意:
从实际操作中不断探索是培养自己实际操作能力的有效方法。
课题3走进化学实验室
第1课时化学药品的取用
L实验室规则
2.常见化学仪器介绍
3.实验室药品取用规则
4.药品的取用
(1)固体药品的取用:块状(一横二放三慢竖)
粉末状(一斜二送三直立)
(2)液体药品的取用:(量筒、滴管的使用)
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进化学实验室,学生非常兴奋,所以一定要让学生明确实验室规则,
注意实验安全,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教学过程中主要以讲与练结合、演示与实际操作结合
等多种方式进行,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中进行,课堂气氛活跃,激发学生的兴
趣,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21教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3走进化学实验室
课时2物质的加热连接仪器装置洗涤玻璃仪器
WM
一、知识与技能
1.酒精灯的正确使用方法。
2.能正确地给液体物质进行加热。
3.学会正确连接仪器装置。
4.学会常见仪器的洗涤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操作,总结规律,形成一定的实验技能。
1.药品的加热。
2.连接仪器装置。
3.洗涤仪器的操作要点。
相关的操作技能和良好的实验习惯的形成。
在生活和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常常要对物质进行加热、连接仪器装置、对器皿进行洗涤
等。请举出几种熟知的用于物质加热的器皿和能源。
WW
[讲解]实验室给物质加热的仪器有多种,其中最常用的是酒精灯。
1.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设问]使用酒精灯时需要注意一些什么问题呢?
[阅读]学生看课本有关内容,引导学生从添加酒精、点燃、熄灭等方面去理解。
[小结]使用酒精灯时,先要检查灯芯。如果灯芯顶端不平或已烧焦,需要剪去少许使
其平整。然后检查灯壶里有无酒精。向灯壶里添加酒精时,不能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
在使用酒精灯时,有几点要注意: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以免失火;绝
对禁止用一盆酒精灯去引燃另一部酒精灯;用完酒精灯,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吹灭;
不要碰倒酒精灯,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未上燃烧起来,不要惊慌,应立刻用湿抹布扑盖。
[练习]①以小组为单位,练习酒精灯从“点灯到熄灯”的全过程。
②学生进行课本P21实验1-5,点燃酒精灯,观察火焰的分层情况,尝试判断各层温度
高低的方法。
[结论]酒精灯灯焰中的外焰温度最高,加热时应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
[思考]由瓦特观察炊壶内蒸汽将壶盖冲起掀开提出假设:①若炊壶内的水只有壶容积的
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会有什么现象?若达到五分之四又会怎么样?②若将炊壶的壶嘴堵上
一个软木塞,并盖紧壶盖,可能有什么现象出现?
[活动与探究]取三支试管,各加入3mL水。将其中一支试管的底部放在酒精灯火焰上
方约3cm处加热,将另一支试管的底部与灯芯接触加热,第三支试管的底部放在外焰部分
加热,记录上述三种情况下将水加热至沸腾时所需的时间。由此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讨论]①加热试管里的液体时,能否将试管口对着人?为什么?②如果试管外壁有水
的话,能否不擦干直接加热?为什么?③将液体加热至沸腾的试管,能否立即用冷水冲洗?
为什么?④如何给试管中的液体进行预热?
[小结]归给物质加热的方法:
①给固体加热可以用干燥的试管、蒸发皿等,给液体加热可以用试管、烧杯、烧瓶、蒸
发皿等;其中给烧杯、烧瓶加热要垫上石棉网,而有些仪器如集气瓶、量筒、漏斗等不允许
用酒精灯加热。
②如果被加热的玻璃容器外壁有水,要在加热前擦拭干净,然后加热,以免容器炸裂。
③加热的时候,不要使玻璃容器的底部跟灯芯接触,也不要离得过远,距离过远或过近
都会影响加热效果。烧得很热的玻璃容器,不宜立即用冷水冲洗,否则可能炸裂。也不要直
接放在实验台上,以免烫坏实验台。
④给试管中的固体加热,应该先进行预热。预热的方法是:在火焰上方来回移动试管。
对已固定的试管,可移动酒精灯。待试管均匀受热后,再把灯焰固定在盛放固体的部位加热。
⑤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也要进行预热,同时注意液体体积最好不要超过试管容积的
1/3。加热时,使试管倾斜一定角度(约45°角)。在加热过程中要不时地移动试管。为避免
试管里的液体沸腾喷出伤人,加热时切不可让试管口朝着自己和有人的方向。
2.连接仪器装置
(1)仪器的连接顺序是自下而上,从左到右。玻璃管插入橡皮孔内的方法是先将玻璃
管的一端润湿,然后稍用力转动插入。
(2)装置气密性检查的原理是:通过气体发生器与附设的液体构成封闭体系,依据改
变体系内压强时产生的现象(如气泡的形成、水柱的形成、液面的升降等)来判断气密性的
好坏。例如:把导气管的一端浸在水里,两手(或用热毛巾)紧捂容器的外壁,如果导管口
有气泡逸出,松开手,导管中又形成一段水柱,则表明装置不漏气。
3.洗涤仪器
[师]本课题我们需要洗涤的仪器主要是试管和量筒,那么,怎样才能正确地洗涤它们
并判断它们洗干净了呢?学生自学课本P22洗涤玻璃仪器的有关内容。
[思考]
(I)试管洗涤的一般程序。
(2)使用试管刷刷洗试管时应注意的问题?
(3)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是什么?
(4)洗净的玻璃仪器如何存放?
[回答]
(1)试管的洗涤方法是先倒掉废液,注入半试管水,振荡后倒掉,重复几次。如果内
壁附有不易洗掉的物质,用试管刷刷洗。
(2)用试管刷刷洗时需转动或上下移动试管刷,但不能用力过猛,以防损坏试管。若
试管内壁附有油脂,可以用热的纯碱或洗衣粉洗去,再用清水冲洗。试管内壁附有难溶的物
质,一般用稀盐酸浸泡除去。
(3)洗过的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时,表示仪器已洗干
净。
(4)洗净的玻璃仪器应放在试管架上或指定的地方。
[练习]学生进行课本P23实验1-8,将实验中所用的试管和量筒都刷洗干净,并整理
实验桌和实验室。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物质加热的方法和洗涤仪器的方法,通过学习使我们意识到化学实验
室是进行实验的重要场所,要遵守实验室规则,特别要注意实验安全,这也是实验成功的重
要保证。
『酒精灯的使用
物质的加热
,给物质加热
物质的加把玻璃管插入带孔胶塞
连接仪/至接玻璃管和胶皮管
热仪器的
连接以及,
器装置在容器I」塞橡胶塞
洗涤仪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方法
洗涤仪器
标准
@0
本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规范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垂要保证,学生刚开始接触
化学,对于基本仪器的使用、实验操作的基本方法在学习过程中难度较大,本课采用实验教
学方式,让学生亲自接触实验器材和药品,自己动手练习正确的实验操作方法,体验到了成
功的快乐。
本课时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锻炼,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
理解和记忆,这种授课方式最终会让学生掌握知识更牢固一些,对基础较差的学生,节省时
间,充分练习,效果较好。21教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空气
课时1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2.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一些常见的混合物和纯净物。
二、过程与方法
L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实验的操作,分析空气的组成。
2.通过对常见物质的比较,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了解空气的组成,各成分的用途;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对实验误差产生原因的分析。
我们周围存在一种“看不到、摸不着”的物质即空气,它跟我们的生活最密切,你能用
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实例来说明无色无味不易察觉的空气确实存在吗?(堵住注射器的末端后
推动活塞很难推动,可以证明空气的存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空气的知识。
因为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所以人们对空气的认识比较晚。17世纪中叶以前,
人们一直认为空气是一种单一成分的物质,直到18世纪,通过对燃烧现象和呼吸作用的深
入研究,人们才开始认识到气体的多样性和空气的复杂性。
L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讲解]为了搞清楚空气的成分,很多科学家都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其中,最有名的
是法国的化学家拉瓦锡,他最早运用天平作为研究工具,用液态的金属汞作为研究对象,最
终得出了空气的成分。
[设问]那么,拉瓦锡是通过什么方法研究出了空气的成分呢?请学生阅读课本P2拉
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过程,并引导学生观看教材P2图2-2实验(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
所用的装置)。
[讲解]其实,拉瓦锡并不是最早研究空气成分的人,在他之前已有很多科学家着手研
究空气的组成。如瑞典化学家舍勒和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里,他们很早就发现了空气中的氧
气。但拉瓦锡最早用实验得出了结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
[过渡]拉瓦锡的实验是在200多年前做的,由于受到当时条件的限制,他的实验比较
麻烦。现在我们已经能用简单的实验来验证拉瓦锡所得出的结论,接下来我们就用红磷作原
料来测定一下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图2-1T[演示]教材P27实验2-1实验装置
实验步骤:
(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在集气瓶内加少量的水,并作上记号,将水面以上的容积划分为5等份,并加以
标记;
(3)用弹簧夹夹紧乳胶管,在燃烧匙内放入过量的红磷,点燃后迅速伸入集气瓶,立
即塞紧橡皮塞,观察:
(4)待集气瓶冷却到室温时把导管插入到盛水的烧杯中,打开止水夹,观察实验现象
及水面的变化情况。
[学生描述实验现象及结果]
实验现象: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生成一种白色固体,水面尽管上升了,但上升不到
1/5。实验结论:集气瓶内水面上升,说明空气中的氧气被消耗了。
[讨论]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而在我们的实验中,
为什么气体减少的体积小于1/5
[结论](I)我们的实验中引起测定氧气的体积偏小的可能原因有:①红磷量不足,没有
将氧气消耗完:②装置漏气;③装置未冷却就打开弹簧夹。(2)随着燃烧的进行,氧气的含
量不断减少,当氯气含量低到一定值时,红磷就可能熄灭了,因此瓶中还可能含有少量残余
的氧气,这也是导致测定氧气体积偏小的原因之一。
[讲解]在红磷燃烧这个实验中,红磷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了一种叫做五氧化二
磷的白色固体,我们可以用文字的形式把这个反应表示出来:
红磷+氧气点燃五氧化二磷
[小结]该实验成功的关键是:
(1)红磷要过量,避免容器内有剩余氧气;
(2)装置内气密性要好,防止实验过程中空气受热膨胀逸出,或外面的空气进入容器
而影响测量结果;
(3)测定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要等白烟消失,容器冷却后再进行;
(4)实验完毕后,导管中会留有水珠,因此实验前导管内应先注满水,这样测定的结
果会更准确。
[讲解]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实验仪器的不断精密化,空气中的其他成分也被科
学家通过实验一一发现。实验表明:
[讲解并板书]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
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投影资料]空气成分的发现史。
[讲解过渡]空气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我们把它叫做混合物。而空气中的氮气或氧气
都只由一种物质组成,我们把它们叫做纯净物。
2.纯净物和混合物
[分析]纯净物可以用专门的化学符号表示。如氧气:0八氮气:N2、红磷:P、五氧化
二磷:P2O5。
[注:元素符号和化学式不必做过多的解释,只说明这是一种表示物质的符号就可以了]
[提问]根据你的理解,你能举出一些纯净物和混合物的例子吗?
[学生举例、教师评价]
[讲解并板书]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可以这样来表示纯净物和混合物。纯净物:由一
种物质组成(可用专门的化学符号表示)。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没有专门的
化学符号表示).
[练习]氮气、二氧化碳、红磷、空气、河水、矿泉水等物质,哪些是混合物,哪些是
纯净物?
[补充]纯净物有固定的组成,混合物没有固定的组成。组成混合物的各物质之间不发
生化学反应,它们各自保持各自的性质。例如空气中的氧气和筑气就各自保持了自己的性质。
本节课主要学习空气的组成成分,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难点是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
的实验。要注意理解实验原理,掌握实验步骤和实验现象,学会对实验误差进行分析等。
空气测定
空实脸目的
氮气:78%气是由空气实度装置
的什么中氧
氧气:21%
实脸原理
成组成气的
稀有气体:0∙94%
实脸现象
分
的含量
二氧化碳:0.03%
其他气体和杂质:0.03%实般结论
空气是混合物,组成空气的氧气、氮气等是纯净物
在本课时的教学过程中,主要以教师作演示实验及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的形式进行教学。
教师主要是正确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发现实验中的问题,学生主要是在教师的启发下自主地
分析实验现象、原理。这样的教学方式优点在于能够让学生更清晰地理解实验原理,但不足
的是学生不能够亲自动r做实验,学生对实验过程和步骤的记忆也就不够深刻。21教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空气
课时2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WM
一、知识与技能
L了解氧气的用途以及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2.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图表、讨论交流的方法,归空气的主要用途。
2.学会查阅资料,调查研究等方法,知道空气污染的危害,学会一些简单的防治方法。
Woo
了解空气中各成分的用途及空气的污染与防治。
1.物质用途与性质的关系。
2.如何联系实际解决空气污染的防治方法。
空气不仅是人类生活必需的物质,而且还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空气中的各种成分作
为原料广泛用于生产化肥、化工产品、炼钢、石油加工、运输、电光源等领域,是人类生产
活动的重要资源
一、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阅读教材]
教师先设问:空气有什么作用?为什么说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然后让学生阅读教材
P28〜29“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内容。
L氧气有哪些用途
[问题1]氧气为什么叫“养气”,它有哪些用途呢?
[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并结合课本内容回答,教师引导学生看课本P28图2-5]
[总结]纵观氧气的各种应用领域,可知氧气的用途主要表现在供给呼吸和支持燃烧两
个方面。
2.氮气的用途
[问题2]你能描述氮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吗?它有什么用途?
[教师展示充氮食品袋]
[提问]你们知道为什么要在这些装入零食的食品袋中充入氮气吗?
[学生]甲:为了防止食品被挤碎或压碎。乙:为了掩盖袋里食品量比较少的真相。丙:
为了防止食品变质。...
[评价]乙的回答也有道理,可我说的是正规厂家的。甲、丙的回答符合客观实际。
[讲解]氮气之所以能用于食品防腐,是由于氮气性质不活泼。灯泡中充氮以延长使用
寿命,焊接金属用氮作保护气,都是利用了氮气不活泼这一性质。
[提问]氮气除了可用作保护气外,还可用作什么呢?
[讲解并板书]
[补充]许多实验事实表明,氮气的化学性质不如氧气活泼。例如食物放置在含有氧气
的环境中容易腐烂,而氮气则能使食物在长时间内不变质。
[过渡]从氮气可作保护气这一事实可知,物质的用途决定于物质的性质。你能从下面
的讨论中获悉氮气的性质吗?
[讨论]课本P29讨论在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集气瓶内剩下的气体主要是氮
气。结合实验和H常生活经验讨论:①燃着的红磷熄灭了,这种现象说明氮气能不能支持
燃烧?②集气瓶内水平面上升一定高度后,还能继续上升吗?这种现象能不能说明氮气不易
溶于水?
[学生分组讨论,并汇报讨论结果]
[结论]①燃烧着的红磷熄灭了,说明氮气不能支持燃烧。②集气瓶内水面上升一定高
度后,不会继续上升,这种现象能说明筑气不易溶于水。
[提问]通过口常生活对空气的观察及上面的讨论,并结合物理性质的概念,你能描述
氮气的物理性质吗?
[学生描述]
3.稀有气体
[问题3]什么叫稀有气体?为什么又叫惰性气体?有哪些用途?
[回答]稀有气体是氯、家、氧、氨、包等气体的总称。稀有气体化学性质不活泼,一
般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所以叫惰性气体。
稀有气体用途:①可用作保护气;②可制成多种用途的电光源:③可用于激光技术:④
氮可用作制冷剂。
[注意]稀有气体的惰性是相对的,一定条件下也能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只是条
件比较苛刻而已。
[思考]除了课本上讲到的稀有气体的用途外,谁还知道稀有气体的其他用途呢?
[回答]①广场、体育场、飞机场等场所所用的灯里充入了颔气,通电时能发出比荧光
灯强几万倍的强光,因此叫做“人造小太阳”。②航空、航海的指示灯里充入了尿气,通电
时发出红光,这种光能穿透浓雾。
[投影展示]下面是不同颜色的霓虹灯里充的稀有气体的简介:
灯色气体玻璃管的颜色
大红笈无
深红发淡红
金黄氨淡红
蓝体积分数:量so%、笈,20%淡蓝
绿体积分数:量80%、笈20%淡黄
紫体积分数:量50%、发50%无
[小结]通过大家刚才的回答和讨论,我们可以总结出稀有气体的用途:
[过渡]洁净的空气对于人类和其他动植物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成年人每天吸入的空
气约为12m3〜1m3。但是,随着工业的发展,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烟尘对空气造
成了污染,被污染的空气会严重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故保护我们
的空气已成了全世界人民都关注的问题。
二、保护空气
[讲解]少量有害物质进入空气中,依靠大自然的自我净化能力,仍能保持空气的洁净。
如果进入空气的有害物质的种类和数量超出了大自然的自净能力,就会造成空气的污染。
[自学思考]学生看课本P30保护空气,思考下列问题:
(1)在你身边发生过哪些污染空气的现象?
(2)大气污染会造成哪些危害?
(3)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你能做些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并交流讨论结果]
[拓展延伸]
空气的污染与防治
(1)污染源: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大致可分为粉尘和气体两大类。从世界范围
看,排放到空气中的气体污染物较多的是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等。这些气体主要
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和工厂的废气。
(2)危害:被污染的空气会严重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的生长,破坏生态平衡。人
类面临的与大气污染有关的三大环境问题是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是由于
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引起的,使全球气候变暖;酸雨是由于空气被硫、氮的氧化物污染
形成的,可使土壤酸化、建筑物腐蚀等;人类向空气中排放的含氨物质,如氨氯代烷等使臭
氧层遭到破坏,臭氧层空洞的出现会使紫外线危害人类和动植物。
(3)防治措施:①加强大气监测;②使用清洁能源,对煤等化石燃料进行脱硫处理,
对汽车排放的尾气使用催化净化装置等:③工厂的废气处理以后再排放等:④积极植树造林、
种草种花等。
[阅读资料]加强空气质量监测,有针对性地改善环境状况,是我们常常采取的一种措
施,那么,你知道空气质量日报的内容吗?请学生看课本P31资料。
[小结]
(1)空气质量日报的主要内容包括“空气污染指数”“首要污染物”“空气质量级别”
“空气质量状况”等。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暂定为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
可吸入颗粒物和臭氧等。空气污染指数越大,空气质量级别越高,空气质量越差。二氧化碳
不是空气主要污染物,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项目。
(2)“绿色化学”又称环境友好化学,其核心就是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消除污染。“绿
色化学”的主要特点是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在无毒无害的条件下进行反应,提高原子利
用率,生产出环境友好产品。
[讨论]假如你当了市长或省长,你会如何去改善当地的空气质量呢?请你谈一谈。
[学生谈自己的想象,教师要对他们丰富的想象力予以肯定]回答可能有多种。
本课主要学习了空气中氯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性质和用途,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
的自然资源;了解了空气中污染物、污染源以及污染空气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危害,学会一些
防治空气污染的方法,关键是要学以致用,增强环保意识。
一、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1.氧气
2.筑气
3.稀有气体
二、保护空气
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空洞
本课充分利用教科书提供的信息,辅以学生查阅的资料,让学生在阅读讨论中自由发挥、
自我表现,获取知识,这种教学方式对于常识性较强的教学内容是完全适宜的。空气的污染
与防治在教材上介绍得比较简略,但是与我们的生活联系紧密,属于社会热点和考试热点,
为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即的能力,老师应适当补充和拓展。21教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2氧气
WM
一、知识与技能
L初步了解具体研究物质的方法,并知道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2.知道氧气的性质与用途。知道硫、磷、碳、铝与氧气反应的现象、文字表达式。
3.认识化学反应,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认识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使他们学习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
学方法。
2.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观察与分析、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
个别到一般的归方法。重点是让学生学会“观察现象一分析现象一得出结论”的科学思维
方法。
3.对学生进行“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的辨证规律教育。
1.氧气的化学性质。
2.化合反应、氧化反应概念的建立。
1.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的区别。
2.理解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3.掌握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方法。
假如你去攀登喜马拉雅山,你将准备哪些用品?氧气瓶是必不可少的。人不吃饭能维持
生命〜7天,然而人如果处在无氟环境中,只能维持生命〜7分钟。人从获得生命时,就
与氧气结下了不解之缘,地球上的一切生命体都离不开氧气,人类的生产活动也需要氧气,
所以人们曾把它叫做“养气”。氧气有哪些重要的性质呢?
1.氧气的物理性质
[讨论]出示一瓶氧气:
(1)请学生观察并描述其物理性质。
(2)想一想,氧气有气味吗?
(3)氧气溶于水吗?鱼在水中靠什么呼吸?它呼吸的氧气来自哪里?由此可推知氧气
的溶解性如何?
[讲解]氧气的物理性质:
(1)无色、无味的气体。
(2)密度比空气略大。
(3)不易溶于水。
(4)有三态变化,液态氧、固态氧均为淡蓝色。
[强调]氧气不易溶于水,不能描述成氧气不溶于水,要注意程度上的区别。
[视频播放]氧气的三态变化
—133,一21
氧气(无色)二二液氧(淡蓝色)^1固态
氧(淡蓝色雪花状)
[方法总结]认识气体的物理性质,一般关注四个方面:一是颜色、气味、状态;二是
密度;三是溶解性:四是三态变化。
2.氧气的化学性质
[演示]实验2-2
现象: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结论: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提问]如何检验氧气?
[回答]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若复燃则为氧气。
[视频播放]补充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实验前、中、后的现象。
[思考]
(1)将木炭放在燃烧匙中并伸入氧气瓶中。为什么没有变化?
(2)将木炭加热至红热,应怎样放入氧气瓶中?
(3)在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瓶中产生了什么气
体?
[回答]
(1)木炭没有点燃。
(2)夹木炭的珀烟钳应由上而下缓慢伸入集气瓶中。
(3)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瓶中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
木炭燃烧现象: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红光,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都是放出热量;
生成无色的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注意]
(1)火焰是气态物质燃烧时的特征,木炭等在氧气中燃烧,看到的是“发出白光”,而
点燃
不是“产生白色火焰”。结论:碳在氯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反应可表示为:碳+氟可二一-
二氧化碳。
(2)夹木炭的地摒钳应由上而下缓慢伸入集气瓶中,以便使集气瓶中的木炭与氧气充
分反应,如果一开始就把红热的木炭很快地插至瓶中下部,则燃烧生成的热的二氧化碳会把
中部和上部的尚未起反应的氧气排出,木炭不能顺利燃烧,甚至很快就熄灭了。
[演示]教材P33实验2-3:在燃烧匙里放少量硫,加热,直到发生燃烧,观察硫在空
气里燃烧时发生的现象。然后把盛有燃着的硫的燃烧匙伸进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再观察硫
在氧气里燃烧时发生的现象。比较硫在空气里和在氧气里燃烧有什么不同。
[强调]在演示过程中随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实验前、中、后的现象。
现象:在空气中:(1)淡蓝色火焰;(2)放热;(3)有刺激性气味。
在氧气中:(D蓝紫色火焰、火焰更明亮;(2)放热;(3)有刺激性气味。
点燃
结论:硫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更剧烈。硫+氯气:二一.二氧化硫
[讲解]硫燃烧生成的这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叫二氧化硫(化学式为SOJ,二氧化硫是
污染空气的主要气体之一。一些化工厂排放的气体中常含有二氧化硫,空气中二氧化硫过多,
会形成酸雨。燃放烟花、爆竹时也会产生二氧化硫,为保护环境,我们不应燃放爆竹、烟花。
[注意]
(1)硫的用量不宜过多,以减少对空气的污染。
(2)二氧化硫有毒,有刺激性气味,实验时集气瓶中应放少量水吸收二氧化硫。
(3)实验完毕应将燃烧匙立即插入水中,防止二氧化硫污染空气;盛有硫的燃烧匙要
由上而下缓慢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
[设问]铁丝在空气中能燃烧吗在氧气中呢?
[演示]教材P34实验2-4:把两根光亮的细铁丝分别盘成螺旋状。取一根在酒精灯上
烧至红热,另取一根下端系一根火柴,点燃火柴,待火柴快燃尽时,插入充满氧气的集气瓶
中(集气瓶底部要先放一些水或细沙)。
现象:在空气中,铁丝红热,不能燃烧;在氧气中,(1)剧烈燃烧,火星四射:(2)放
热;(3)生成黑色固体。
结论:铁在空气中不易燃烧,在氧气中能燃烧。
点燃
铁(Fe)+氧气(0力>一四氧化三铁(FesOJ
[提问]做铁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时
(1)实验前为什么在瓶底铺一层沙或少量水?
(2)火柴起什么作用?
(3)为什么待火柴燃尽时,才将铁丝伸入氧气中?
[回答]
(1)为防止生成的高温熔化物溅落下来炸裂集气瓶底。
(2)利用火柴燃烧放出的热量使铁丝的温度升高,达到着火点,引燃铁丝。
(3)防止火柴燃烧消耗过多的氧气使铁丝不能顺利燃烧。
[总结]
(1)可燃物在氧气中比在空气中燃烧要剧烈。
(2)某些在空气中不能燃烧的物质,在氧气中能燃烧,说明氧气的化学性质较活泼。
(3)物质在空气中燃烧,实际上是与其中的氧气发生反应,由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较
少,因此在空气中燃烧不如在氧气中剧烈,即物质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有关。
3.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
[讨论]比较三个反应的共同点
[回答](1)反应条件都是点燃。(2)反应物中都有氧气。(3)都有新物质生成,所以都是
化学反应。(4)反应物都是两种物质,生成物都是一种物质。
[结论]从上面的三个反应来看都是生成了一种物质。像这种由多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
的反应就叫做化合反应。
[分析]化合反应是化学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之一,可以用通式来表示:A+B…-AB,其
特点为“多变一二
[练习]判断下列反应是否为化合反应。
a燃
(1)铁+氧气二—四氧化三铁
(2)锌+盐酸一氯化锌+氢气
(3)氢气+氧气一^水
(4)氢氧化亚铁+氧气+水一氢氧化铁
[答案](1)(3)(4)为化合反应。
[讲解](1)(3)(4)三个反应还有另一个共同点:即反应物中都有氧气,我们把这一类反
应叫氧化反应。
[注意]氧化反应是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氧”包括“氧气”,但“氧”不等同于氧
气”,还可以是含氧化合物中的氧。随着知识的积累,大家就能够理解其中的含义了。
[结论]在这些反应中,氧气提供氧,把别的物质氧化。氧气具有氧化性,是常用的氧
化剂。
[讨论]氧化反应和化合反应的区别。举例说明。
[小结]化合反应不一定是氧化反应,氧化反应也不一定是化合反应,两者没有必然的
联系.如:蜡烛在空气中燃烧是氧化反应,但不是化合反应。而铁丝燃烧既是化合反应,又
是氧化反应。
[提问]在什么情况下氧化反应也•定是化合反应呢?
[小结]有氧气参加且生成物只有一种的反应。
[分析]前面的物质在氧气中的燃烧都是比较剧烈的氧化反应,但并不是所有的氧化反
应都那样剧烈。有些氧化反应进行得很慢,甚至不容易被察觉,这样的氧化叫缓慢氧化。生
活中有很多缓慢氧化的例子,如动植物的呼吸、食物的腐败、酒和醋的酿造等。缓慢氧化和
燃烧的共同点:都是氧化反应,都放出热量,但缓慢氧化不发光。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氧气的物理性质:氧气是一种无色、无
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有三态变化。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是一种化学
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在一定条件下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并放出热量,在化学反应中提
供氧,具有氧化性,是常用的氧化剂。另外,我们通过对具体反应的讨论学习了化合反应、
氧化反应等概念。
物理性质:(1)无色、无味的气体;
(2)密度比空气略大;
(3)不易溶于水;
(4)#三态变化,液态氧、固态氧均为淡蓝色
氧气的检验
碳+氧气.二氧化碳
化
化学硫+氧气•二氧化硫合定义
反区加
加
性质K确
联
系
铁+氧气事四氧化三铁
[石蜡+氧气3二氧化碳+水J
本课题的实验较多,教师要做好示范,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实验操作,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本课题有丰富的联系实际的内容,可利用此点帮助学生理解实验中的一些现象。此外,根据
班级的具体情况,做适当的讲解或推荐课外阅读。2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3制取箱气
WM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
2.练习连接仪器、药品取用、加热物质等基本操作,学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能检验氧
气及判断是否有氧气的生成。
3.认识分解反应、催化剂及催化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L学会边实验、边讨论的方法,在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在兴趣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2.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从而提高对实验进行分析、思考的能力。
W
氧气的制法及实验操作。
对催化剂概念的理解和催化作用。
同学们,现在老师未面上有一瓶无色气体,请大家猜猜可能是什么气体呢?很多同学都
说可能是氧气,那怎么去检验它呢?好,现在老师就将带火星的木条伸进集气瓶里,请同学
们仔细观察。哦!木条复燃了,证明它就是氯气。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用哪些药品可以来制
取它呢?对了,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铳或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锦,今天我们继续探究用高钵酸钾
制取氧气并检验氧气的性质。
mm
L加热高保酸钾制氧气
[演示实验]将少量高钵酸钾放入小试管中加热,用带火星的小木条检验。
[讲述]高锯酸钾具有杀菌消毒的作用,医院里常用它做消毒剂。俗称“PP”粉,实验
证明高钵酸钾受热可产生氧气,同时生成钵酸钾和二氟化钵。
2.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演示]实验时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并进行思考。
(1)在试管中加入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不用加热,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
观察木条是否复燃?
(2)微微加热装有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有什么现象发生?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
观察发生的现象。
(3)在另一支试管中加入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并加入少量二氧化钵,把带火星
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发生的现象。
[实验现象]
(1)不加热过氧化氢溶液时,带火星的木条不能复燃,说明没有氧气放出。
(2)加热过氧化氢溶液时,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过氧化氢溶液受热时能产生氧气。
(3)不加热,但在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二氧化镭时,带有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在常
温下过氧化氢溶液遇到二氟化钵时会产生氧气。
[思考]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钵反应时,二氧化锦是不是一种反应物?如果是,为什
么没有二氧化锌时,加热过氧化氢同样也能产生氧气?
[提问]什么叫反应物?一个化学反应发生的时候,是不是某一种反应物可以有也可以
无呢?
[回答]反应物是参加反应的物质。化学反应发生时,必须有反应物。
[讲解]任何一个化学反应发生的时候,反应物必须存在。而在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
气这个实验中,有二氧化钵不加热即可产生氧气,没有二氧化钵加热过氧化氢溶液也能产生
氧气,可见二氧化镉不是一种必须有的物质,它也就不是一种反应物。
[思考]二氧化钵到底是一种什么物质?它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师]为了回答大家这个问题,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进行探讨,大家注意观察现象并进
行思考。待实验的试管中没有气泡时,重新加入过氧化氮溶液,观察发生的现象。
[现象]本已不产生气泡的试管,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不进行加热,仍有气泡产生,
用带火星的木条进行检验,带火星的木条能够复燃,说明产生的气体还是氧气。
[说明]此实验可以重复多次进行。
[提问]这种现象说明什么?
[回答]说明在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钵制取氧气时,二氧化钵可以重复使用。
[讲解]既然二氧化镐可以重复使用,说明在反应前后它的化学性质没有改变,那么它
的质量有没有改变呢?科学家们经过精确的实验,得出了“二氧化钛在反应前后质量未变”
的结论。
[设问]他们是怎样得出这个结论的呢?
[学生看书回答]在实验前用精密的天平称量二氧化镐的质量,实验后把二氧化钵洗净、
干燥,再称量,比较反应前后二氧化铸质量,发现没有变化。
[设问]既然二氧化镐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没有变化,那么它在这里到底起一个什么作
用呢?谈谈你的看法。
[回答]没有加入二氧化镉时,过氧化氢溶液需要加热才能产生氧气,而加入二氧化镐
后,过氧化氢溶液在常温下就能迅速产生氧气,可见二氧化钵起了一个加快化学反应速率的
作用。
[师]回答得很好,化学上我们把二氧化钵这种改变化学反应速率的作用叫催化作用,
而把能起催化作用的物质叫该反应的催化剂。如二氧化铭就是过氧化氢分解反应的催化剂。
[讲解]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
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
[问题]在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实验中,二氧化镐这种催化剂起了加快化学反应
速率的作用,是不是所有化学反应的速率都需要加快?所有的催化剂都起加快反应速率的作
用呢?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不是所有的化学反应速率都需要加快,如钢铁的生锈,食物的变
质,我们就希望它发生得越慢越好。
[设问]是不是催化剂就只能加快化学反应的速率呢?它能不能减慢化学反应的速率?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讲解]事实上,为了加快化学反应的进行我们使用催化剂,而为了减缓反应的进行我
们也使用催化剂。如在橡胶制品中常加入一些催化剂以减缓橡胶的老化速度;食用油脂里加
入些催化剂可以有效地防止酸败。所以催化剂的概念中说催化剂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
学反应速率,而不是片面地说成“加快”。
[讲解]二氧化锌既不是反应物也不是生成物,只是一种催化剂,催化剂应算作一个反
应条件,所以二氧化锦应写在箭头的上方。
二氧化镒
过氧化氢A水+氧气
3.加热氯酸钾制取辄气
[展示样品]观察氯酸饵、二氧化钛的颜色、状态、并描述。
[演示]将氯酸钾和二氧化镒混合后放入小试管中加热,用带火星的小木条检验。
[小结]实验说明氯酸钾和二氧化铉的混合物加热产生氧气,同时产生氯化钾,二氧化
钵是这个反应的催化剂。
二氧化钵
———»
氯酸钾△氯化钾+氧气
[讨论]分析上述三个制取氧气的反应,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与化合反应有什么不同?
4.分解反应
[讲解]化学上,我们把这种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做分
解反应。
[提问]化合反应可表示为A+B+……-AB,那么分解反应该如何表示呢?
[回答]分解反应可表示为ABfA+B+
[总结]简单地讲,化合反应的特点是“多变一”,分解反应的特点是“一变多”。
[说明]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一样,都是化学反应中的常见类型,我们以后还会经常遇
到。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世界上的物质千千万万,如果我们一种一种地去学,穷尽我们的
毕生之力是否能学完呢?
[学生]不能。
[承接]若我们采用分类的方法来学,就简单得多了,它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提问]大家回顾一下,前面我们学到过哪些有关分类的方法?
[回答]按照物质的成分可以把物质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按照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
可以把化学反应分为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等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实验室制取氧气通常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加热氯酸钾或
加热高钵酸钾三种方法。二氧化铸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和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中做催
化剂,了解了催化剂的概念和特点。通过对比化合反应,又认识了分解反应,同时还初步感
悟了用分类的方法,对比的方法学习化学。
一、实验室制取氧气
加热
L高钵酸钾——库酸钾+二氧化锌+氧气
二氧化猛
2.过氧化氢=^水+氧气
催化剂:“一变”“两不变”
二氧化镒
一■——A
3.氯酸钾加热氯化钾+氧气
二、分解反应:“一变多”
w@o
由于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制取氧气时,需要用二氧化钵做催化剂,因此在这里介绍催化剂
和催化作用。催化理论是一个难度较大的课题,在此只能根据实验的表面现象做些简单的介
绍,使学生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当然催化剂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生
物活体中的酶也是一种生物催化剂。学习这些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分子和原子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L能从常见的现象入手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推理,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2.通过讨论分析能主动和他人进行交流,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Woo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从宏观现象来想象微观现象,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
1.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已知酚酬和氨气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它们溶于水可分别得到酚麟溶液和氨水。
①向盛有约20mL蒸储水的小烧杯A中加入5~6滴酚酸溶液,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
颜色。
②从烧杯A中取少量溶液量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有什么变
化。
③另取一个小烧杯B,加入约5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或少水槽罩住A、B两个小烧
杯(如图3TT)。观察几分钟,有什么现象发生?你能解释这一现象吗?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实验①的结论]溶液为无色。
说明:酚酰本身是一种无色溶液。把酚酰加入蒸播水中,只是对酚醐进行了稀释,所以
溶液仍为无色。
[实验②的结论]溶液颜色由无色变为红色。
说明:酚醐是一种酸碱指示剂,遇酸不变色,遇碱显红色。浓氨水显碱性,所以溶液颜
色由无色变为红色。
[实验③的结论]烧杯A中的酚醐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提问]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回答]分子的运动。B中的氨分子运动到了烧杯A中的酚酰分子中,所以A溶液变为
红色。
[教师]这位同学的回答十分准确。其实利用他刚才所说的分子运动的观点也可以解释
我们本节课开始提出的几个问题。请同学回答。
[总结]以上这些问题都说明了分子的同一个特点一处于永恒运动之中。这也是物理
上讲过的“世界是运动的,运动是永恒的,而静止是相对的”。
[提问]我们知道,物质存在固态、液态、气态三种状态,物质都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你能解释这是为什么吗?
[学生讨论交流]
[过渡]为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看下面的活动与探究。
[活动与探窕]
请学生分别取100mL水与100mL的酒精,把它们相混合后,观察所得溶液体积是否等
于200mL。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总结、思考、讨论]
[请学生代表陈述结论]
把100mL水和100mL的酒精混合后,所得溶液体积不等于200mL,而是小于200mL
[追问]原因呢(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分子之间有间隔,当把100ml,水和100ml,酒精混
合后,一部分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会互相占据分子之间的间隔,所以所得溶液的总体积会小于
200mL。
[过渡]知道了这一原因,请同学们利用这一观点来解释刚才我提出的两个问题(1)为
什么物质存在固、液、气三种状态?(2)为什么物质都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回答](1)分子之间有间隔,相同质量的同一种物质在固态、液态和气态时所占体积
不同。就是因为它们分子间的间隔不同的缘故,气态间隔最大,固态间隔最小,液态时居中,
所以物质一般存在固、液、气三种状态。
(2)物质存在热胀冷缩现象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与温度有关,受热时间隔胀大,遇冷
时间隔缩小,所以物质都有热胀冷缩现象。
[补充]夏天自行车的气不应打得太足,铁路上的铁轨之间应稍留些空隙都是这个原因。
[总结]可见分子还具有一个特点,即分子之间有间隔。
[提问]很多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那么分子是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它能不能
再进行分割呢?如果能分,那分子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回答]分子不是最小的粒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课件展示]投影展示水分子、氧气分子、氢气分子等的模型。
[总结]从以上模型可以看出,1个水分子是由1个氧原子和2个氢原子构成的,1个氢
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构成的,1个氧分子是由2个氧原子构成的,即分子都是由原子构成的。
2.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过渡]前面我们学过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现在我们又认识了分子和原子,那么如何
用我们现在学到的分子、原子的微观知识去解释宏观世界中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呢?
[课件展示]展示“讨论”。
(1)从分子的角度看,水的蒸发与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
(2)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如图3-1-2所示)。试分析在氢气与氯气的反应、
水的分解等化学变化中,分子和原子的变化情况,推断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还
是原子。
[学生分组讨论]……
[选择学生代表陈述讨论结果]
(1)水的蒸发与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本质区别。在水的蒸发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
为物理变化,只是水的状态由液态变成了气态:水分子也没有发生变化,仍为原来的水分子,
只是水分子之间的距离增大了;而在水的分解过程中生成了两种新物质一一氯气和氧气,此
变化是一个化学变化,在此变化中分子发生了变化,反应物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而生成物
氢气和氧气分别是由氯气分子和氧气分子构成的。
(2)从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的反应示意图可见,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
是分子。反应物氢气是由氢分子构成的,氯气是由氯分子构成的,而生成物氯化氢则是由氯
化氢分子构成的。可见分子发生了变化,而氢气中的氢、氯化氢中的氢是同样的氢原子;氯
气中的氯、氯化氢中的氯也是同样的氯原子。所以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而不是
原子。
(3)由示意图可以看出,氢气分子和氯气分子在反应中被拆成氢原子和氯原子,而氢
原子和氯原子又重新组合成了氯化氢分子。
[总结]从我们刚才分析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可知: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
发生变化,物质的化学性质也没有变化;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别的物
质的分子,而这些变化后的新分子不再保持原物质的化学性质。由此可见,分子是保持物质
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课件展示]氧化汞分子分解示意图
[讲解]加热红色的氧化汞粉末时,氧化汞分子会分解成氧原子和汞原子,每2个氧原
子结合成1个氧分子,许多汞原子聚集成金属汞。
[总结]可见,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原子没有发生变化。以上分析说明,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这也是原子的概念。
[思考]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那分子是不是一定比原子大呢?
学生讨论,并交流讨论结果
通过本节课我们知道,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的。分子具有三个特
点:①体积很小、质量很小;②处于永恒运动之中;③分子之间有间隔。利用分子具有的这
三个特点可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并且学会从分子和原子的角度去理解物理
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实质。
(1)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性质:①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②分子处于不断的运动中;
③分子之间有间隔。
2.原子
(1)定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性质:与分子的性质相似,体积、质量小:不断运动:有间隔。
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化学反应的本质:
L±恤八N被破坏后工重新组合聚集皿函缶
反应物分子原子新分子**新物质
I聚集1
w@o
本节课在本教材中是对微观世界重要的探究点,在教材中占有一个很重要的地位。从本
课题开始学生将了解微观世界。而微观世界是肉眼看不见的粒子。所以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首先是用日常生活最常见的问题实例引导学生探究,促使学生由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
从宏观透析出微观变化,从现象到本质,使学生初步了解这些变化的微观实质。通过对宏观
现象和微观本质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激发学生浓厚的探究欲
望。21教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2原子的结构
课时1原子的构成与核外电子排布
一、知识与技能
L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懂得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
3.了解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化学性质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借助模型、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化抽象为直观,
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概括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
2.观察部分原子结构示意图,归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化学性质的关系。
Woo
1.原子的构成。
2.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1.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2.核外电子排布。
自然界蕴藏着无数的奥秘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去发现。
浩瀚的星空,群星闪烁,距我们最近的恒星也有4.21光年。宇宙到底有多大呢?人们
还在探索着。在人们肉眼看不见的微观世界里,同样奥秘无穷,那里有细胞、病毒、分子、
原子……
[展示]一瓶水,一把铁尺。构成水的微粒是水分子,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可以
再分;构成这把铁尺的微粒是铁原子。
[设问]还有比原子更小的微粒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探讨的课题一一原子的构
成。
mm
L原子的构成
[猜想]以“我想象中的原子结构”为题,请提出你的假设。
[交流讨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各自的想法。
[小组汇报]
学生1:我们小组认为,原子像一个实心小球。
学生2:原子像一个乒乓球。
学生3:像我们家的樱桃。
[过渡]大家心目中的原子,是一个没有内部结构的圆球。但是,经过20世纪整整一
个世纪的努力,科学家们不但打开了原子的大门,而且发现小小的原子内部结构复杂,已经
发现了很多种构成原子的基本粒子,至今仍然在探索中。
[问题激疑]那么原子究竟具有一个什么样的结构呢?
[引导探究]教师播放flash动画:(动画部分内容:居于中心的一个运动着的“球体”,
几个“微粒”围绕“球体”在运动)
[问题促思]通过观看“原子的动画模型”,你对“原子的结构”是否有了一个更新的
认识呢?
[交流讨论]学生同组之间相互交流对“原子结构”的新看法。
学生1:原来原子不是一个实心球体,它是由更小的微粒构成的。
学生2:在原子内部一些小的微粒在围绕一个大微粒运动,但我们不知道这些微粒是什
么?
[呈现情景]那么这些微粒窕竟是什么呢?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是一部壮丽的史诗一
一汤姆生发现了原子中的电子,卢瑟福发现了原子核……
[引导探究]及时用投影出示用“α粒子轰击金箔”的史料图片及文字说明,并提出新
问题:你能试着对上述实验现象进行解释吗?
[交流讨论]
学生1:大多数。粒子能穿透金箔,说明。粒子没有受到阻挡,金原子内部有很大的空
间。
学生2:一小部分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路径,甚至有极少数的a粒子反弹了回去,我
们可以想象到Q粒子碰到了坚硬的东西,原子内部可能有一个实心的核,就像我们家乡的杏
子中有一个“核”一样。
[小结]大家猜测得很对!
(教师适时地点击动画中心的“球体”,出现了渐放的“原子核”字样,点击“微粒”
出现了渐放的“电子”字样。)学生观看动画印证自己的猜想。
[引导探究]原子核是否和大家的猜想一样可能是一个实心的核呢?请大家看动画(点
击“原子核”屏幕上出现了渐放的原子核结构示意图)。
学生1:原子核不是一个实心球,它也是由许多微粒构成的。
学生2:从图示上看,应该说它是由一些带正电的微粒和不带电的微粒构成。
[小结]通过刚才的探究,我们对原子的构成有了一个大致的印象,下面让我们来系统
观看“原子结构”的动画,并试着用文字简述原子的构成。
[活动探究]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原子的结构有了更新的认识,下面请同学们以小
组为单位,阅读课本,你能从中获取哪些信息呢?
[交流讨论]
学生1: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两个部分构成。
学生2:原子是由质子、中子、电子三种微粒构成的。
学生3:我认为应该加“一般”两个字。
学生4: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电子数,但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学生5:原子很小,但有一定的质量,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学生: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原子虽然由一些带电的微粒构成,但它并不显电性,我
的理由是……
2.核外电子的排布
[思考](1)核外电子的排布特点
氢原子核外只有一个电子,这一电子围绕氢的原子核在核外的“巨大”空间里高速运动。
在具有多个电子的原子中,电子是如何运动的呢?
[课件展示]动画展示核外电子的分层运动
[学生阅读]请大家阅读课本“核外电子的排布”一段内容,总结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
及排布特点。
[分析]由刚才的动画模拟可知:核外电子的运动有自己的特点,它不像行星绕太阳旋
转有固定的轨道,但却有经常出现的区域。科学家把这些区域称为电子层。核外电子是在不
同的电子层内运动的,人们又把这种现象叫做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现在发现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最少的有1层,最多的有7层。最外层电子数最多不超过8
个(只有1层的不超过2个)。电子排布时,总是最先排布在离核较近的能量较低的电子层
里,然后再依据能量高低逐渐向外层排布。
(2)原子结构示意图
[过渡]为了简明、方便地表示出原子的结构及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特点,我们引入了
原子结构示意图。
我们以氟元素为例介绍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画法。
[小结]①圆圈和圆圈内的数字分别表示原子核和核内质子数;②弧线表示电子层;③
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电子层上排布的电子数。
[练习]结合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画出镁原子、氯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小结]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I)电子是分层排布的,第一层不超过2个电子,第二层不超过8个电子,……,最
外层最多容8个电子(只有1层的不超过2个电子)。
(2)电子排布时依据电子层能量的高低,由里向外排布。
[情景展示]分析以下部分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问题探究]金属原子、非金属原子和稀有气体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有什么特点?它们
在化学反应中得失电子的情况怎样?什么样的原子结构被称为相对稳定结构?
[归总结]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与原子的化学性质关系密切。
金属原子:一般少于4个,易失去电子
非金属原子:一般多于4个,易得到电子
稀有气体原子:一般为8个(氮为2个)
本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原子的构成、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认识了原子的内部结构。现
在我们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一、原子的构成
质子(+)
原子原子核(+)
中子(不带电)
(不显电性)
【核外电子(-)
1.
2.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3.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二、核外电子的排布
1.排布规律:(1)分层;(2)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3)能量由低到高。
2.原子结构示意图:圆圈标核电,电子分弧线,数字一条线。
3.决定化学性质:最外层电子数。
这一节内容比较抽象,难度较大。由于微观粒子看
- 下载文档
- 收藏
- 0
文档评论(0)